
文化中心地點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龍潭仡佬族文化村,在歷史文化村西北角。該項目從保護自然環境、尊重地域文化角度出發,將傳統木結構點狀分布在由玻璃與鋼結構搭建而成的花型外殼中,新舊結合,希望再現質樸結構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滿足游客與村民的活動需求。
場地信息 區域文化

▲場地圖片

空間組合
場地位于遺存游覽區和民居生活服務區中間必經的主干道北面,座落在樹林之中,隔著耕地與住宅區交相輝映。建筑用地為長方形地塊。園區總占地面積約為15000m2,其中建筑面積約為10000m2。為保護歷史建筑,場地選擇與文化村有一段距離,盡可能的保護原始村落的狀態。


▲場地平面及景觀分析
景觀設計由密到疏從室內中央向外擴散,室內、外景觀與外殼形狀相呼應,設計成有機曲線。

▲建筑軸測
該設計旨在為村民和游客創造能夠滿足閱讀學習、民俗展覽和開放討論的公共空間,同時彰顯出仡佬族在建筑方面的悠久歷史和藝術方面的文化傳承。
設計意向


綜合體功能分布為東面圖書館、模型制作區,西面儺戲特色展廳、村民培訓室、辦公室和咖啡廳,用一個大型旋轉步道將兩個部分串聯,合成一個復合型建筑。

▲功能排布
內部空間以共享開放為原則,打破常規的封閉式布局,讓景色更加引人入勝且獨具特色。


▲平面圖
建筑結構
建筑單體來源于傳統仡佬族穿斗結構,采用了五柱二騎、八字朝門結構。

▲八字朝門結構
附加的現代金屬材料,一方面使造型更加符合當代審美,另一方面更加經濟,巨大的空間體量需要更有力的結構支撐,獲得更大更自由的室內空間。

▲建筑爆炸圖
圖紙表現

傳統的仡佬族木構因為造價高昂、工匠的減少以及難以應對火災,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從改良結構到不再被使用......如何平衡當下生活空間配置與傳統建筑風貌之間的關系,迫在眉睫。

該方案從傳統建筑如何適應時代發展所需進行思考,將傳統結構搬入室內,在不放棄充當支撐結構的傳統職能的同時,在當代語境里也有更好的延續。

▲通風策略
為滿足空間通風的需要,我們上下各開了一道80厘米的通風口,保證建筑的空氣流通。

▲屋頂花園
同時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使用透明玻璃將建筑空間罩起來,所有建筑單體也都基本保持通透,在建筑的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樹林??臻g內部由木結構、玻璃或細柱支撐,幾乎無實墻,由帶有特色紋樣的格柵或者百葉窗改變空間的私密程度。

在屋頂也布置了植物,打造消隱于自然的建筑意境。與此同時,屋頂是感受建筑曲線渾然一體的最佳觀賞區域,流暢順滑的金屬曲線與室內外有機自然的綠植曲線,更能感悟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功能介紹


▲模型制作區
模型制作區是制作傳統木結構的活動區,在這里可以體驗建筑內部所用到的所有傳統結構。該區域的支撐結構就是采用仡佬族傳統木結構中的五柱二騎式,希望加入動手學習這一方式,打破傳統的單一觀賞形式,不僅幫助游客深入了解傳統文化,而且為宣揚傳統文化提供傳習所。



▲圖書館
圖書館作為建筑場地的核心空間,是占地最大的區域。由八字朝門進入,通頂圍合的書架將圖書館分為下沉的兒童讀物區、自習區、悠閑閱讀區,彌補周邊村落無大圖書館的遺憾,滿足村民和游客的閱讀自習需求。


咖啡廳前面是儺戲展廳,中間的環狀展架展示出非遺儺戲文化的基本簡介與精彩活動瞬間,讓游客對仡佬族的傳統儺戲的表演和傳統節日有個基本了解。右邊為精品儺戲面具展柜,左邊則是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的售賣區。內部,咖啡吧與座位區由通頂的特色紋樣格柵隔著,游客們可以在品味咖啡的時候感受樹影婆娑,遮天蔽日,林中鳥鳴的情態,感受陶然自得的慢生活。


▲村民培訓室
村民培訓室主要服務于村民,在傳統木結構下培訓,為發揚傳統更加責任感,頭上的星空頂則增添了現代性。
結語
誠然,傳統文化在流逝,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已不能夠順應當下生活所需。該設計方案關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保護傳統建筑建造方式和當地非遺文化的同時探索發展的新可能性。一方面推動發展仡佬族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補足歷史文化村現代需求的同時,保留自然體驗。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婺川復園——遵義市務川縣文化中心設計方案
設計方:外行建筑
項目設計&完成年份:2022年1月
主創:丁向磊
設計團隊:陳博聞 趙倩 羅寶祺
項目地址:中國·貴州
場地面積:15000㎡
建筑面積:10000㎡
攝影版權:場地圖片源自網絡,其余圖片版權均屬:外行建筑
不節能,造型也太隨意,矯揉造作~
這么一個大玻璃罩子會不熱??畫個熱空氣對流的圖就算節能建筑了?忽悠誰呢?
回復 柒: 我也覺得,而且回南的話感覺里面會又濕又悶又熱
這么一個大玻璃罩子會不熱??畫個熱空氣對流的圖就算節能建筑了?忽悠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