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學院
作者:介介工作室
校對:星期八小鎮
璞舍茶室是位于北京三環邊一個商務樓里的茶室項目。業主是北京神玉老茶屋。同層的神玉藝術館是一個玉石收藏展示中心?!靶木冲e離,內外之間”是我在這個項目里想傳達的設計理念。通過反復抽象,切換山林場景的設計手法,獲得空間內外不停重復反轉的錯離體驗,企圖喚起飲茶人獲得從塵世抽離的觀感,進而豐滿茶室的空間體驗。

是山林亦是檐下?是離錯。

是室內亦是室外?是離錯。

△ 場地照片
△ 場所剖面
白徑
品茶心境錯離體驗的第一步源自于「進入」:
電梯上行至四樓,經由一條悠長的素白的迷離的通道進入茶室。這是一個觀感上抽離了世俗五感色彩的行進空間,也是一個暗示進入非常態潛意識狀態的空間。它是進入一個內有洞天的桃花源幻境的前序,亦是一種開始進入夢境的體驗。

△ 通向茶室的長廊
葉月門與腳踏石
品茶心境錯離體驗的第二步源自于「象征」:
茶室的大門是有一處介于葉形跟月形的葉月門。這是進入整個茶室空間的轉折處。穿過月門,設置了一處山林體驗的腳踏石,踏過此石,就算是正式墜入璞舍茶室的空間之中了。

△ 入口大門
小閣四面
品茶心境錯離體驗的第三步源自于「異質」:
踏石而入,一個完全不同于外的空間撲面而來:一個巨大的雙坡屋頂籠罩下來,屋頂之下便是茶室主要的使用空間,滿足雅集,分享,日常喝茶所用。而屋頂之外的四個面相設計的淺空間山林意向令這個屬于室內空間的場景室外化。

△ 場所構成
山亭品茗處

△ 山亭表現圖

茶室東面山腰之上有一處亭子,在山澗岸邊佇立。

是內向的品茶空間,也是外向的奏樂場所。

山亭窗戶形狀取自古典園林中的「葉」之形態。

在山外透過亭的葉窗能看到對面瓦山的峭壁景色。

亭子底下怪石嶙峋,共同組合成了周邊的山林景觀。

從側邊進入到亭中,近可觀室內的峭壁山澗,遠可看城市燈火闌珊。
山腳烹茶臺

△ 山臺表現圖

山腳之下有一處平臺,位于行徑山路的一個岔路口,地勢平坦開闊,上有一樹俏麗而生,下有盤坐之處,可烹茶聽琴。是對內的烹茶場所也是對外的茶室舞臺。

作為被觀看存在的樹下山腳烹茶臺。

茶亭與烹茶臺構成了東面整個茶室的視覺觀看中心。
洞庭幽玄處

東面山林的端頭,與北面山林的交匯處是自然而成的山谷,泠泠澗。


模仿山石溝壑的形態,仿佛能聽到石縫間泉水叮咚。

山石溝壑外透出朦朧的城市景觀,是錯離,是夢幻。
月下瓦林地

北面的山林是一處極窄的60厘米的淺空間,利用青瓦立砌去模擬璧山的形態。同時用圓窗擬滿月,向城市月亮打開。

壁山內穿插淺薄真實山石擬山之高低起伏,山形各異的姿態。

由茶亭看向北面璧山。

由葉窗看向北面璧山。

葉窗看向大屋外山林。
花木山林


西面和南面種植密林,延綿山式。透過西面密林之外,城市景觀破窗而入,室內和室外瞬間切換。
都市的山居洞天

△ 場所剖面
所有中國人千古以來似乎都有著山居的幻想。這個空間母題亦反復體現于本案設計之中。

中間的大屋頂限定的廣曠的「屋」,是這個大樓里室內的室內。

窗戶向內打開,座椅以室外的方式擺放,對著東面的茶山亭,卻又是室內的室外。
整個璞舍茶室的設計空間意向就如此運用各種嵌套內外的空間錯離手法植入場地之中。意圖通過這樣的空間體驗對應這種「城市」與「洞天」的內與外的關系,同時也暗指呼應「繁忙與寧靜」,「外在與內心」間的關系。

△ 山居開合

△ 山居開合

△ 平面圖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北京璞舍茶室室內設計
項目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雙全大廈4層
項目類型:茶室
設計方:介介工作室
主創設計師:明冠宇
項目參與:王一帆,張海洋
建筑面積:80平方米
竣工時間:2020年10月
業主:北京神玉老茶屋
攝影師:夏至
?版權聲明
本文由 介介工作室 投稿授權建筑學院編輯發布,如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長期接收各類作品,資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