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讀書的第一個年頭就要過去了,對重慶的認識卻仍然膚淺。它的魔幻眾所周知:兩江匯口、輕軌穿樓、巴山夜雨、霧都夜話......作為一座城市,自然山水上的生猛營造使它成為一座視覺奇觀之城。如果不是土生土長或者經年累月的本地浸泡,我們對于重慶很容易止于視覺,加之滿街“火鍋香辣”的味、嗅覺印象然后離開。
因為不滿足于“表面重慶”,我們對重慶渝中區老城展開了實地探訪與考古。本期目標:白象居——上世紀80年代末設計,90年代初建成的高層住宅群,一個24層無電梯的住居傳說。
記憶回到2016年4月上映的電影《火鍋英雄》,陳坤飾演的重慶崽兒劉波被人堵在某住宅走廊,逼要其欠下的賭債。那個走廊望的見過江索道,背景是東水門大橋——一個極其普通的住宅走廊鏡頭卻囊括了最為重慶的多處意象,這個取景地就在白象居。
當搜索“白象居”時,可見的多半是一些零星破碎的游記攻略。重慶大學魏皓嚴老師的一篇博客文章《生猛的白象居——步行基礎設施建筑》成為為數不多(或許是僅有的)可供參考的資料。其中對白象居步行交通和公共空間的思考討論頗為精到,指引了本文對白象居建筑進行觀察研究的基本方向。
根據指引,我們去圖書館查找白象居的原始資料,因為我們了解到:白象居所屬的重慶望龍門高層住宅群是重建工(即重慶建筑工程學院,今已并入重慶大學)建筑系張從正、孫志經與曾凡祥老師團隊操刀設計的。[1]老前輩的設計被光榮收錄進重建工《教師建筑與規劃設計作品集》[2]中,然而拿到這本積滿灰塵的作品集翻來覆去尋找,卻只有一頁篇幅的介紹:
▲ 白象居資料介紹 ?《教師建筑與規劃設計作品集》
“巧妙利用基地內38m高差,提出了‘空中通道層’、‘層面及多標高入口’、‘公共交往廊’、‘變高層為多層’等構思,首創4-25層不設電梯的高層住宅形式。建筑造型起伏生動,室外空間豐富,頗具山地建筑特色?!?/span>
—— 白象居所屬望龍門高層住宅群項目介紹
正如魏老師在其博客文章中流露出的對白象居資料稀少的遺憾之情,我們考證這樣一個30年前的老建筑,光從文本上研究已沒有更多可供挖掘的信息,這激起了我們更大地去實地探訪的興趣。
▲ 望龍門高層住宅群總平面圖 ? 《教師建筑與規劃設計作品集》
▲白象居標準層平面圖 ? 《教師建筑與規劃設計作品集》
望龍門高層住宅群位于重慶渝中半島南側,也就是臨長江的一面,因此場地北高南低,白象居六幢塔樓在場地東側,斜轉45°面正東,由半島高處殺向長江。
前往白象居,有兩個步行版本:
1.沿長濱路走過東水門大橋和湖廣會館,會發現有一條長長的梯坎曲折上行,梯坎的盡頭就是白象居;
2.找到白象街,白象街的路口處小廣場置有一個白象雕塑,好認,白象居就在白象街入口左側。
兩個版本一個在低處,一個在高處,勾勒形成了白象居場地四圍的交通。
而場地本身的條件是白象居之為白象居的主導因素,山地建筑有山才有筑,有了高差就有了創造力(所謂有多大高差就有多大創造力,高差是山地建筑的第一生產力),38m的高差轉換成12-13層樓的具體認知,使得白象居在這塊場地上的存在本身就有了一股生猛勁兒。
▲ 望龍門高層住宅群整體格局 ? 《教師建筑與規劃設計作品集》
白象居樓群設計于1983-1987年,建成于1992年。對于這一時期的住宅建筑我們大多只留下了一些童年的居住記憶,后來大多數家庭就逐批搬入了新式門禁小區。
但注意和80-90年代的典型住宅樣式相比對,我們就會發現白象居樓群在同時期建筑中設計的新意(先談外部形態):
80年代,住房改革制度在全國推行,雖然改革放開了商品房市場,但住房的外觀形態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沿襲蘇聯社會主義公寓樓的板式式樣。
▲ 重慶80年代板式住宅 ? baidu image
由于當時的住房缺口巨大,這種板式住房基本是在功能主義思想下的產物,控制人均住房面積,依據基本居住標準進行大規模建設。而重慶的此類住宅則多以平行等高線的方式排布。
90年代之后,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一些商住結合的住宅開始出現,底商住宅將裙樓作為商業店鋪或大型市場,在裙樓上建設高層、多層住宅。
重慶的底商住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山地高差問題,裙樓頂部形成一片相對平整的場域,住宅的排布選擇更加多樣了。
那么白象居所屬望龍門高層住宅群的外部形態生成是怎樣的邏輯呢?根據其設計年代推斷,白象居的設計中沒有過多的商業考慮:長濱路尚未建成,住宅群底層沿江沒有開發商鋪的條件,而時至今日我們也沒有在白象居內發現商業規劃及運營的痕跡。
另一方面,白象居場地內部原始條件并非是未開發狀態,我們無法推測當時的基址原貌,但一座較白象居更早建成的筒子樓占據了場地的中部位置是一個肯定的事實——這使得白象居樓群的外部形態只得以圍合狀進行生成。
隨后結合出入口位置對圍合體量進行切分,形成體量各自獨立的四部分。
然而此時的四個獨立體量相互間存在著遮擋,依據山地城市“高地高建,低地低建”的策略,為獲取整體更好的景觀面向,對體塊進行切削和切削后的整理——一個被錯落退臺改造后的圍合式體量由此產生。
外部形態初步生成后,我們對相應體量的內含功能進行了對位配置,住宅群中包含:
1.白象居所屬六幢塔式住宅;
5.在山地陡坡之上架起的串聯各部分體量的交通環道;
如果不是查看過住宅群的總平面圖,我們不會想到除了外部形態明顯一致的六幢白象居塔樓,周邊的幾幢住宅也是統一規劃設計的結果——歷經20余年的使用,住戶的自搭自建、改造裝修已經模糊了住宅群作為“群”的外部特征。我們只能在實地的探尋體驗里感知它們之間隱秘的聯系。
▲ 新建成時的白象居樓群 ? 《教師建筑與規劃設計作品集》
▲ 如今的白象居樓群 ?《生猛的白象居》fig.15
■ 交通環道
這隱秘的聯系便是交通體系的總體設計:住宅群與周邊城市街道的交通、住宅樓棟之間的交通、住宅內部的交通......
首先是最基本的車行、人行功能:
還記得那個交通環道么?從白象街平面到場地之中原應有一個陡坡,據估算25%的坡度通過爬坡上坎可供人行,但機動車意圖進入場地就很困難了。建筑師通過高架設置的這個交通環道至少解決了三個問題:
1.解決了車行坡度問題,將車引入中部的停車樓;
3.通過連廊給周圍的高層住宅樓提供了一個位置居中的出入平臺,方便居民日常出入和活動。
■ 多標高入口
交通環道解決了最基本的車行與消防需求,但是場地內十幾層樓的高差對步行來說仍然是一件頭疼的事。
白象居的入戶層被分解于大致三個不同標高處,其中最高的與次高的入戶層都連接到白象街上,只不過次高的入戶層是通過交通環道做了一個“轉接”,最低處的入戶層直接連接到長濱路上。[1]
最低標高:
三個標高層次的入戶一方面將外部場地高差帶給人步行的困難進行中和,另一方面也將白象居六幢最多24層樓的住宅分為三段,高層就變為了多層——每段6-9層的垂直交通為不設電梯的傳說埋下伏筆。
■ 空中通道層
看罷外部交通,我們終于要進入白象居內部了。白象居與普通的塔式高層住宅在形象上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有一條貫穿六幢塔樓的空中通道層:
六幢塔樓又“三三成群”分為兩組,兩組之間專門設置的純粹空中走廊兩面通透(也就是電影《火鍋英雄》取景的那個地方),當我們把空中通道層剖開來看,最高層入口與次高層入口進入白象居的交通關系就更為清晰了。
▲ 白象居空中連廊 ?《生猛的白象居》fig.10
步行,在重慶是一種無可回避的日常,既然無法戰勝,就加入它們——白象居將步行納入了建筑的交通體系之中,并且將其做的獨特、浪漫,步行體系儼然是白象居樓群交通體系中最有趣味和可讀性的設計。
空中通道層由兩部分構成:1.長廊;2.樓梯。由于塔樓整體旋轉后的角部相接形態,通道連廊也順勢成為曲尺形,為步行體驗中保留了大量“轉角遇到愛”的可能。
原本在交通核中剪刀梯上進行的爬樓運動,在交通層也被轉移到戶外,從長廊上突出一個外掛樓梯上下,樓梯中間平臺成為一個公共凸陽臺被著重表現和體驗。
塔樓體量內的長廊單面開敞,面向合圍的內部庭院與長江,而空中連廊則是雙面開敞,多了望向朝天門碼頭的景致,一旁的過江索道滑過時也是近在咫尺。重慶的山水景觀、城市景觀成為了通道層的又一構成要素。
在《生猛的白象居》中,魏老師頗為動情地反問:
1.這條走道不正是因追求高效實用而產生的嗎?
2.社會住宅就不該創造富于浪漫氣息的空間嗎?
3.不富有的人在每天的操勞之后就沒有心情與權利享受壯觀的城市景象嗎?浪漫氣息的空間不能對他們稍事撫慰嗎?
白象居的經驗告訴我們,好空間不應該受限于經濟水平,不是拿錢砸出來的,也不只服務于高收入階層。
■ 景觀剪刀梯
既然已經談到步行的景觀體驗,白象居內部的剪刀梯是另一處不得不提的浪漫設計。
該剪刀梯的特色是兩部直跑樓梯之間沒有墻壁分隔,這無疑是無法適應當下高層建筑防火安全規范的,然而從空間體驗的角度,取消隔墻使得兩部剪刀梯同時也是兩部雙跑樓梯,樓梯上下便擁有了一種可供排列組合的多樣性。
剪刀梯從標準層平面上看是位于建筑中心,由四戶住家包圍,但由于沒有戶內房間遮擋,剪刀梯至少有一個采光和景觀面向。
如果說白象居一開始就不曾設計過電梯,那也是不對的:
交通核原本設計在一端是有電梯的,但由于未知的原因最終取消了電梯(猜測是經濟成本與當時技術不完善的原因)。電梯井被代以另一個開敞的端部開窗,加之原有的開窗,剪刀梯兩頭便形成了景致對望、空氣穿堂流動的狀態。
而在剪刀梯與空中通道層相接的連續三層則由于外掛景觀樓梯的凸出,形成了一個更為動人的三梯段單跑樓梯(由于沒有拍攝到合適的照片,以模型渲染湊個數)。
分析完白象居內部的步行交通,發現電梯的有無其實并不會影響這個建筑的使用。
講道理的話:當入戶被分為三個標高層后,想要回家就可以選擇步行最輕松的那一個入口(上行或下行),例如白象居第5單元在1樓、8樓和16樓都各擁有一個出入口,家住3樓的住戶就可從1樓進上行2層;家住7層的住戶則可從8樓進下行一層,等等...
在規范不那么嚴格的年代,沒有電梯,但通過內外交通體系的分劃,在9層步行范圍以內解決回家問題也還真算得上一個創舉。
▲ 白象居分層入戶分析示意 ? 《生猛的白象居》fig.16
若是不講道理,講空間感人,作為一個考察者而非居住者,我們寧愿白象居以其純步行姿態一直存在(好比吃瓜看戲的心態)。因為純粹的步行交通體系住宅在今天已然稀缺,“精致但單調”的電梯公寓一棟接一棟地在城市新區被快速生產出來,白象居項目簡介中提到的“公共交往廊”在它們之中幾乎沒有實現可能??偠灾?,在地產開發的邏輯下,白象居還是太“浪漫”了。但拋開商業住宅,在建筑師們“實現理想”的項目中,公共空間反倒成為建筑師所熱衷討論和創造的。
小結點一下題吧:把敗落的白象居和光鮮的新高層住宅擺在一起,電梯只是當下高層住宅設計中的一個標配,沒有電梯反倒充滿了話題性。
但它值得被我們考古和研究并不僅僅是出于獵奇的心理——試想30年前物質生活并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主動還是被迫,前輩建筑師以步行體系的精妙編織彌補“24層樓沒有電梯"這一窘境,誕生了當下已幾乎被我們徹底放棄實現的高層住宅中的公共空間(首層、結構架空層里充數的公共空間不算)。
討論歸討論,贊嘆歸贊嘆,但對老建筑的考古并不能掩飾白象居作為住居已經慢慢被當代城市生活淘汰的現實,它的價值成了專供建筑業內的案例價值和轉型城市景點后的拍照價值。這讓人遺憾,但也是城市新陳代謝的必然。
所以“傳說”的本意在于給人以驚訝和啟發,但驚訝和啟發總是零星的,也是不斷迭代更新的,在重慶學建筑還需要不斷去發現(便繼續出門亂晃)。
完
參考文獻:
[1] 魏皓嚴,鄭曦.生猛的白象居——步行基礎設施建筑[J].住區,2017,0(2):28-39.
[2] 張興國.教師建筑與規劃設計作品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本文由【一只建筑精】的言西早撰寫,版權歸【一只建筑精】所有。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絡,分析圖與GIF動圖均為作者自制,版權歸作者所有。以上文字僅代表作者自身理解與觀點,如有雷同,那可能我們都錯了。

一只建筑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