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設計
作者:水石設計米川工作室
項目位于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北苑生活園區內,原有建筑是一棟兩層樓的學生浴室。隨著園區學生公寓內的衛生條件設施的改善,此浴室目前已停止使用。為了能使廢舊建筑得以再生利用,校方決定對此建筑改造成一處為園區學生服務的交流活動中心。項目南側一墻之隔的是楊浦區市東敬老院,西北面是學生餐廳,西側是學生公寓,東北側緊貼著的是園區垃圾站。



立面改造:與環境對話
由于浴室對私密性的需求,建筑外立面僅以幾條狹窄的橫向高窗采光通風。整個建筑就像一個封閉而孤獨的盒子,外界的陽光、風雨、綠樹以及路人的視線,都被阻隔在實墻以外,沒有交流。周邊的環境似乎忽略了它的存在,尤其是當它的功能正在慢慢消逝的時候。



當我們要打開它從未被打開的外墻的時候,當原本彼此封閉的關系突然將有對話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與周邊環境確立新的關系。無論如何,我們希望能夠先通過一個媒介,來緩和這種突變的關系。我們把南側和敬老院之間的空地、東側與垃圾站之間的空地,以及西側和道路之間的空地,一起納入到我們的設計范圍中,并通過圍墻限定邊界,在圍墻和室內建筑之間形成一種“過濾器”,既讓室內空間延伸到室外,也減小外界環境對建筑室內私密性的影響。

我們希望盡可能地將一層庭院的景觀和綠色引入到室內,因此我們在一層外墻使用了大量的落地玻璃。而二層的高度已經沒有了圍墻的庇護,外墻的開窗似乎不能如此的肆無忌憚。既要滿足室內的采光、通風和景觀視線要求,又要減少對外界環境的影響。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洞口,成為二層外墻的主要窗洞形式,就像一幅幅的畫框,捕捉著室外變化的風景,站在充滿光與影的室內,猶如置身于一個收藏風景畫的美術館中一般。夜幕來臨的時候,室內彌漫著溫暖的燈光,從錯落的窗洞透出,整個建筑猶如一個光的容器,美輪美奐。室內室外融合模糊的界線,含蓄而和諧的相處,便是她與環境新的關系。





空間改造:功能的再整合
新的功能基本以單元化的活動室為主,我們希望把盡可能多的采光面留給活動室,而把進深較大的內部空間留給交通空間。原建筑北側主入口處的兩層挑空空間,并沒有起到改善室內空間和采光的作用,反而與這個小體量的建筑空間很不協調,樓梯的位置也占據了較好的采光面。因此我們將樓梯往南移到建筑中部,并設計成采光玻璃頂,以改善室內的采光效果。

將門廳挑空的二層空間加蓋樓板,設置成活動室。由于建筑面積不能增加,挑空空間加蓋增加的面積,我們通過增設一個二層的天井將這部分面積抵消,同時在這個天井里增加了通往二層屋頂露臺的室外樓梯。這樣新的空間關系基本形成,一條主要交通動線串聯起各個活動室空間,并通向屋頂露臺,各個活動室均能享受到采光和自然通風,以及室外的風景。


院落改造:“角落”里的風景
入口處的內凹,既突現了入口的視覺中心效果,又為入口的一側形成了一個等候的“角落”。透過落地玻璃,穿過樹蔭,越過矮墻,擋不住的是過往路人和坐在“角落”里等待的人之間目光交匯的可能。街角的風景,安全的心理距離,以及窺探的新奇感,都在這個角落里得以實現。一層南側朝向庭院的4間活動室,我們向北退進外墻一定距離,并且將各個空間向西旋轉了30度,形成一組三角形的半室外“角落”空間。這樣既減少了對南側敬老院的影響,也為每間活動室增加了一個與室外庭院交流的平臺,且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領域感。一個完整的庭院,被分享到了不同的角落里,延伸到室內空間,形成不同的場所和風景。

除了固定的活動室,我們希望再提供一個便捷舒適的休閑空間,和一個開放共享的交流空間。我們選擇在主入口的東面設置咖啡廳,在樓梯間的南面設置一個沙龍區,咖啡廳和沙龍一起分享東面室外“角落”里的陽光和綠色。

新建的圍墻與建筑之間形成新的“角落”空間,一層高的圍墻和竹子,將墻外垃圾站的干擾降低到最低,庭中新植的大樹,也在圍墻的映襯下,成為庭院的視覺中心,整個庭院寧靜而雅致。



圖紙



平面圖


立面圖

軸測圖


改造前平面

改造前立面

改造前內部
項目信息
項目規模:1338㎡
項目類型:文化建筑 活動中心
工作內容:城市再生
建成時間:2017年
設計單位:水石設計米川工作室
主持建筑師:徐晉巍
方案團隊:趙麗鋒 曹旭 汪宏杰
建筑設計:賈京濤 葉田
結構設計:杜俠偉 陳偉
電氣設計:李暉 徐夢茜
給排水設計:余剛 胡頠
暖通設計:孫海校 殷金
攝影師:胡義杰
?版權聲明
本文由水石設計米川工作室授權建筑學院編輯發布,如有轉載請聯系我們(微信號:jzxy-gtn),長期接收各類作品,資訊投稿。
很快題!
感覺跟周圍環境很不搭啊
遙立門前似小弟,出門已然稱長者。
簡單的改造項目,很有設計感,空間感很舒服